语言选择: 中文版line英文版

行业新闻

地铁通风系统:守护地下空间空气质量的隐形卫士​​

在城市交通网络中,地铁如同地下的动脉,承载着每日千万人次的出行。然而,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,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健康与舒适度。地铁通风系统作为地下空间的 "呼吸系统",正通过精密的设备与技术,持续净化着流动的空气。
一、地铁空间的潜在 "空气威胁"
地铁环境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多种有害气体的聚集场所。首先,二氧化碳浓度会随着客流高峰迅速升高 —— 一列满载的地铁车厢内,数百人持续呼吸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短时间内超过国家标准限值,引发头晕、疲劳等不适。其次,列车运行时,制动系统摩擦产生的高温会使轨道粉尘与空气发生复杂反应,释放出一氧化碳、氮氧化物等污染物;而车厢内饰、装修材料缓慢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(VOCs),如甲醛、苯系物等,虽浓度较低,却长期存在于密闭空间中。
值得关注的是臭氧污染问题。地铁通风系统的风机、空调设备在高压放电或高速运转时,可能因电火花效应产生微量臭氧;外部大气中的臭氧也会随新风进入地下空间。臭氧具有强氧化性,低浓度时即可刺激呼吸道黏膜,引发咳嗽、胸闷,长期暴露更会对肺部造成损伤。这些看不见的气体威胁,需要通风系统进行针对性处理。
二、通风系统的核心设备与净化原理
地铁通风系统由一系列功能各异的设备组成,它们如同精密的 "空气过滤器",层层净化着流动的空气。
(一)新风与排风设备:构建空气循环网络
轴流风机与离心风机是通风系统的 "心脏"。轴流风机安装于隧道两端及车站顶部,通过强大的气压差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,并将室内浑浊空气排出,每小时可实现数次空间换气。离心风机则负责将新风输送至各车厢与站台,其螺旋式叶轮设计能在高效节能的同时降低噪音。在区间隧道内,活塞风井借助列车运行时产生的 "活塞效应",无需额外动力即可带动空气流动,形成天然的通风辅助系统。
(二)空气处理机组:多重过滤的 "净化中枢"
车站与车厢的空气处理机组是精细化净化的核心。初效过滤器首先拦截粉尘、毛发等大颗粒污染物;中效过滤器进一步捕捉微米级颗粒,如 PM2.5 与细菌;活性炭吸附模块则针对 VOCs 与异味分子,通过多孔结构的物理吸附作用降低有害气体浓度。对于湿度控制,机组内的表冷器与加湿器会调节空气湿度,避免干燥或潮湿对人体的不适影响。
(三)特殊污染物处理装置:精准应对气体威胁
针对一氧化碳、臭氧等特殊气体,通风系统配备了催化净化装置。以臭氧处理为例,其核心组件采用具有催化分解功能的材料,该材料表面分布着大量纳米级活性位点,能在常温下将臭氧分子吸附并催化分解为无害的氧气。这一过程无需额外能耗,仅通过材料的催化反应即可实现高效净化,避免了传统处理方式(如高温分解)的能源浪费。类似的催化技术也应用于一氧化碳的处理,通过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,降低毒性危害。
三、臭氧治理:催化技术的隐形守护
在地铁通风系统中,臭氧的处理尤为重要。当含臭氧的空气流经催化净化模块时,材料表面的活性成分会与臭氧分子发生电子转移反应。臭氧分子中的氧 - 氧键在催化剂作用下断裂,重新组合为稳定的氧气分子。这种催化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,即使在低浓度臭氧环境中也能持续发挥作用,且材料本身在反应中不被消耗,可长期稳定运行。数据显示,经过催化处理的地铁空间,臭氧浓度可控制在国家标准限值(0.16mg/m³)的三分之一以下,从根本上消除了这一潜在危害。
这种催化技术的应用,不仅提升了通风系统的针对性净化能力,更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。它无需添加化学药剂,也不产生二次污染,仅通过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实现净化,与地铁倡导的低碳运营目标高度契合。
四、科技赋能下的地下空间呼吸
如今的地铁通风系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 "换气" 功能,而是融合了空气动力学、材料科学、环境工程等多学科技术。从早期的自然通风到如今的智能调控,从单一过滤到精准催化净化,每一次升级都在为乘客创造更健康的出行环境。当我们在站台感受清新的空气时,正是这些看不见的设备与技术,在持续过滤着每一寸流动的气体,将二氧化碳、臭氧等有害成分逐一化解,让地下空间始终保持着适宜的呼吸节奏。
地铁通风系统的故事,是城市基础设施默默守护民生的缩影。它用科技的力量,在封闭的地下空间中构建起看不见的 "空气防护网",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安心的旅程。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,这一系统还将持续进化,为城市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筑起更坚实的防线。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联系人:李女士

手机:18142685208

电话:0731-84115166

邮箱:minstrong@minstrongchina.com

地址: 长沙市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普瑞西路858号金荣科技产业园E2栋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